菌絲初為無色,老熟時淺褐色,較粗,有分枝,分枝處縊縮,距分枝不遠處有分隔,每細胞有細胞核3?23個,平均4?8個。菌核由菌絲體交織糾結而成,初為白色,后變為暗褐色,扁球形、腎形或不規則形,表面粗糙,有少量菌絲與寄主相連,靠病斑的一側稍凹陷,成熟后易脫落于土壤中。菌核大小不一,明顯分為外層和內層,外層由10?30層壞死細胞構成,約占菌核半徑的1/2左右,除細胞壁外,無細胞質和細胞核;內層為活細胞,具有細胞壁、細胞質、細胞核及豐富的顆粒狀內含物;菌核具有圓形小孔洞,即萌發孔,菌核形成過程中通過萌發孔排出分泌物,菌核萌發時菌絲也由此伸出。擔子倒卵形或圓筒形,頂生2?4個小梗,其上各著生1個擔孢子;擔孢子單胞、無色、卵圓形(如圖)。

圖 - 瓜亡革菌/茄絲核菌
1.成熟菌絲2.菌核3.擔子和擔孢子
茄絲核菌的寄主范圍很廣,自然寄主有15科近50種植物,人工接種時可侵染54科210種植物。重要寄主作物有水稻、玉米、大麥、高粱、粟、黍、豆類、花生、甘蔗和甘薯等。
茄絲核菌種下可以分為不同的菌絲融合群(anastomosisgroup,AG)。茄絲核菌現有12個菌絲融合群,至少有18個菌絲融合亞群。水稻紋枯病菌主要為茄絲核菌第一菌絲融合群(AG-l)。在AG-1的各菌株間,其致病力也存在差異,可按病菌的培養性狀和致病力劃分為三個型,即A、B、C型,A型致病力最強,B型次之,C型最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