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葉瘟自三葉期至穗期均可發生。病斑類型可因氣象因素和品種感病程度等而異。
(1)慢性型:典型病斑。病斑呈梭形,最外層為淡黃色暈圈,稱中毒部;內圈為褐色,稱壞死部;中央呈灰白色,稱崩潰部,葉細胞完全被破壞。病斑兩端的葉脈常呈褐色線條狀,稱壞死線。這“三部一線”是慢性型病斑的主要特征。天氣潮濕時,多在病斑背面產生灰白色霉層(分生抱子梗和分生抱子)。
(2)急性型:病斑呈暗綠色、水漬狀,多數為近圓形或不規則形,正反兩面都能產生大量的灰色霉層。多在品種感病、適溫高濕及氮肥偏多的情況下出現。急性型病斑的大量出現往往是該病流行的預兆。當天氣轉晴、植物抗病性增強或經施用藥劑后,急性型病斑可轉變為慢性型病斑。
(3)白點型:病斑呈白色近圓形小斑點。此類病斑多在顯癥時遇不利條件時發生。如果條件適宜,可發展成為急性型病斑,如果條件繼續不適,則轉變為慢性型病斑。
(4)褐點型:病斑呈褐色小斑點,局限于葉脈之間,多發生于抗病品種或稻株下部老葉上,無霉層。
2. 葉枕瘟葉耳、葉舌、葉環發病的總稱。病部初期呈污綠色,擴展后呈灰褐色,常引起葉片早枯和節或穗頸發病。
3. 節瘟發生于穗以下的第一、第二節位上。病斑初呈褐色小點,以后呈環狀擴展至整個節部,黑褐色。濕度大時,病部產生大量灰色霉層。后期病節干縮凹陷,易折斷,導致病節以上部分早枯。
4. 穗頸瘟發生于穗頸上。病斑初期呈水漬狀褐色小點,逐漸擴展呈褐色或墨綠色。發病早的多形成白穗,發病遲的癟粒增加,粒重降低,米質變差。濕度大時,以上發病部位均可產生灰色霉層。
此外,枝梗、谷粒也可發病,分別稱作枝梗瘟和谷粒瘟,癥狀與病穗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