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脈穗螟(Tirathaba rufivena Walker)屬鱗翅目螟蛾科,俗名蛀果蟲、鉆心蟲,是檳榔進入開花結果年齡(四年生以上)后最嚴重的害蟲。紅脈穗螟在國內分布于廣東、海南和臺灣等地;國外分布于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斯里蘭卡、澳大利亞。該蟲主要為害檳榔、油棕和椰子,還可為害美麗針葵、鱗皮金棕、老人葵、金山葵等植物。
成蟲產卵及為害部位因寄主物候期不同而有差異。在檳榔花苞片未展開前,卵產于花苞基部縫隙或傷口處,初孵幼蟲由此蛀人花穗,常在苞片未展開前就將花穗蛀食一空,僅留發黑的花穗梗和大量蟲糞及嚙屑。開花期,成蟲產卵于花穗梗、花瓣內側及縫隙處,十余?;驍凳>郛a或單產。果期,成蟲產卵于果蒂部,初孵幼蟲可從果蒂縫隙處蛀入果內,蛀食檳榔。一般1果內有1頭蟲,少數有兩頭蟲為害。被害果內充滿蟲糞,果實長大成形后,因組織堅硬,不易蛀入,為害較輕。秋季收果(榔干)后至春季開花前,在非留種田,因缺乏食料,紅脈穗螟亦可為害質地較嫩的心葉,致使生長停滯,甚至發黑腐爛,造成植株死亡。
紅脈穗螟在海南省檳榔上發生普遍,且造成不同程度的為害。株害率為10%?67%,平均35%?;ㄋ氡缓β屎拖x果率,在不同地區、地塊以及不同年份差異很大?;ㄋ氡缓β蕿?0%?40%,蟲果率為15%?25%。
二、形態特征
成蟲:雌蟲體長為12mm左右,翅展為23?26mm。前翅灰綠色,中脈、肘脈、臀脈和后緣具玫瑰紅色鱗片,中室區有白色縱帶1條,除外緣有1列小黑點、中室端部和中部各有1個大黑點外,翅面尚散生一些模糊的小黑點,以翅基和頂角較多。中室狹長,中脈基部消失,橫脈不明顯,肘脈直生。后翅橘黃色,具3根翅僵,M2脈缺,腹部背面橘黃色,腹面灰白色。雌蟲下唇須長,從背面可見。雄蟲似雌蟲,但蟲體較雌蟲細長,體長為11mm左右,翅展為21?25mm。前翅中室寬大,下方(即肘脈)弧形下彎,中脈基部保留,橫脈可見且分叉。后翅具1根翅僵,前、后緣密布黃褐色長絨毛。
卵:橢圓形,略扁,長為0.45?0.67mm,寬為0.4?0.45mm,表面有網狀紋,初產時乳白色,后變為淡黃至橘紅色。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約22mm,體圓筒形,向兩端漸細,初孵化的幼蟲白色透明,隨著蟲齡的增長體色逐漸變深而呈黑褐色,老熟時略呈淡褐色,頭及前胸背板黑褐色,有光澤。臀板黑褐色間黃褐色。中、后胸背板各有3對黑褐色大毛片,腹部各節亞背線、背線、氣門上下線處均各有1對黑褐色大毛片,其上著生1?2根長剛毛。腹足趾鉤為雙序環(臀足為三序橫帶)。
蛹:長9?14mm,棕黃色,背面密布黑色顆粒,沿背中線有1條明顯的褐色縱脊,翅芽下端伸達第四腹節后緣。前、后翅分別抵腹部第四節和第三節后緣。腹末有臀棘4枚。雄蛹生殖孔位于腹部第八節,且兩側各有1乳狀突起,雌蛹生殖孔在腹部第九節,且兩側無乳狀突。
繭:長12?15mm,寬3.8?6mm,長橢圓形。

在海南島栽培的檳榔上,紅脈穗螟全年為害,1年可發生10代,世代重疊,發生很不整齊,但以花期和幼果期為害最重。成蟲不為害檳榔,白天隱藏于葉背或隱蔽處,夜間活動。成蟲羽化時間一般在18:00?21:00,羽化率平均為95.2%。雌雄性比為1.25:1。以10%糖水為補充營養的情況下,雌蟲壽命最短5d,最長18d,平均12.13d;雄蟲壽命最短5d,最長17d,平均11.45d。交配發生于成蟲1?5日齡,2日齡期交配比例最高,交配次數約為總數的46%;3日齡次之,約占總數的30%。有少量雌雄成蟲在羽化當夜就可交配,但這部分成蟲的交配行為均發生在凌晨以后。3:00?5:00為交尾盛期,交尾持續20?90min,平均51min。雌成蟲一生可進行2次交配,而雄成蟲一生可交配3次以上,且雄成蟲在同一晚可進行2次交配。
交尾后翌日晚開始產卵,產卵期3?9d,平均6.5d。產卵時間多為21:00?24:00。產卵量為81?220粒,平均125粒。卵孵化率平均在90%以上。晝夜均可孵化,尤以9:00?11:00最盛。初產的卵為乳白色,后為橘紅色,孵化前可見明顯的胚胎和黑色眼點。幼蟲從破卵殼到蟲體完全爬出卵殼需1?4min。
幼蟲行動敏捷,畏光。幼蟲集中為害,1個花苞內可多至幾十頭、上百頭,被害花苞常在未打開前就發黑腐爛。1個被害果內一般有1頭幼蟲,偶有2頭。幼蟲食盡種子和部分內果皮,被害果很易脫落。幼果和中等果受害尤重。果實長大后幼蟲??惺彻?,造成流膠或形成木栓化硬皮,影響商品質量。秋季收果后至春季開花前,幼蟲還可為害心葉和鄰近的羽狀復葉,使心葉抽不出或枯死,嚴重影響植株的生長,以致造成植株禿頂或死亡。老熟幼蟲在被害部位吐絲結綴蟲糞做繭,1?2d后化蛹。幼蟲蛻皮需2?5min,每增加1齡,體表上的剛毛增多,增粗。幼蟲有取食蛻下頭殼的習性。
據室內飼養觀察,在日平均溫度為22?27℃的自然變溫和相對濕度為76.0%?95.3%條件下,紅脈穗螟完成1個世代需30?43d,其中卵期2?3d,幼蟲期20?22d,蛹期10?11d。幼蟲有5齡,個別有6齡。
四、發生規律
紅脈穗螟幼蟲有兩個高峰期:第一個高峰期是6月下旬,也是檳榔第三穗花的盛花期,幼蟲主要為害花穗;第二個高峰期在10月上旬,是檳榔的成果期,幼蟲主要為害成果,引起嚴重落果。
溫度高,降水量少,有利于紅脈穗螟的繁殖,同時還影響到檳榔的生長。氣候異常,導致檳榔的葉鞘裂開或葉片脫落時間較早,而其花苞生長較為緩慢,苞片不易脫落,花苞外露時間過長,為該害蟲產卵侵入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樹齡對為害程度有一定的影響。具體表現為低齡樹更易受為害,高齡樹受害程度相對較輕,這可能與紅脈穗螟的取食、交配等行為有關。不同地形檳榔受害程度有所不同,由重到輕依次為坡地、平地、水田地。坡地的保水能力最差,使得許多花苞提前枯萎,加速了紅脈穗螟的轉移和產卵,導致受害花苞增加。一些花苞只有一半受害,但已干枯,致使害蟲轉移。
部分種植檳榔的農民對紅脈穗螟為害認識不夠,缺少對檳榔園的整體管理,沒有抓住防治時機,甚至沒采取任何防治措施,使該害蟲蟲源長期累積,導致為害嚴重。
五、防治技術
紅脈穗螟的為害特點給防治造成了困難。僅釆用一般的噴藥防治難于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我們必須在掌握其發生規律的基礎上,釆用相應的綜合防治措施,才能收到好的防治效果。
(一)化學防治
選用敵百蟲、氰戊菊酯、甲萘威、馬拉硫磷等農藥在檳榔開花的不同時期進行交替噴施,效果很好。①苞露出前后期。選用40%樂果乳油1000?1300倍液噴射,有殺蟲和殺卵作用。②穗期選90%敵百蟲原粉加水稀釋1000?1300倍噴霧或用50%殺螟硫磷乳油1000?1200倍液噴霧,既可防治檳榔葉部、花穗部的害蟲,又有保護天敵的作用。③花前或幼果期選用2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乳油1200?1300倍液,防效良好,如嚴重為害時,可選用20%硫丹乳油500倍液噴霧,防效更好,又不影響蟻類等天敵。④10億孢子/mL蘇云金桿菌乳劑稀釋100倍加3%苦楝油噴霧,或10億孢子/mL 蘇云金桿菌乳劑100倍液加5%氯氰菊酯乳油10mg/L噴霧,是一項低毒有效的防蟲措施。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和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對紅脈穗螟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田間試驗結果表明:0.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乳油450?675g/hm2、20億PIB/g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360g/hm2對檳榔紅脈穗螟的防治效果均在90.59%以上,可替代化學藥劑。如果穗被害率未超過8%,可噴射個別被害果穗。
(二)生物防治
檳榔為木本植物,多年結果樹高達十多米,施藥難度大,而且該害蟲鉆蛀為害花果,隱蔽性很大,藥劑不易接觸到害蟲,因此,化學藥劑防治難以發揮有效的作用。同時,化學藥劑的濫用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自然生態環境和藥材及其產品的安全。為了尋找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對紅脈穗螟的天敵昆蟲及其作用進行了調查,發現在檳榔主產區有多種紅脈穗螟天敵,其中,寄生性天敵細點扁股小蜂(Elasmus punctulatus Verma & Hayat)為紅脈穗螟優勢天敵之一,在田間自然寄生率達20%?30%,對控制該害蟲的種群數量和抑制其對檳榔的為害具有重要作用。
細點扁股小蜂屬于膜翅目(Hymenoptera)細腰亞目(Apocrita)小蜂總科(Chalcidoidea)扁股小蜂科(Elasmidae)扁股小蜂屬(Elasmus),該天敵昆蟲在海南省瓊海、萬寧等市縣均有發現。該寄生蜂個體小,搜索能力較強,能在短時間內搜索到隱蔽的寄主;繁殖能力強,單雌產卵11?74粒。在26℃±0.5℃條件下,卵、幼蟲及蛹的存活率均達98%以上。因此,利用細點扁股小蜂對紅脈穗螟進行生物防治有著很好的前景。
除寄生性天敵外,在田間還存在著一大類捕食性天敵,常見的有螞蟻(Formica sp.)、蜘蛛(Sitticus sp.,Lycosa sp.)、蠼螋(Forcipula sp.)、瓢蟲類(Coccinellidae)等,捕食性天敵在海南檳榔園區發生非常普遍,其中又以墊跗螋(Chelisoches morio)為優勢種群,單頭墊跗螋成蟲在1d內對紅脈穗螟二至三齡和四至五齡幼蟲的最大理論捕食量可達到10.76頭和7.26頭,可見其捕食潛能巨大,應在生產上加以保護利用。
(三)農業防治
根據幼蟲畏光特性,在有光情況下表現極不安定的特點,每年青果收獲完畢后,及時投入冬春管理:①進行株間除草、修整環山行及挖穴壓青施肥等工作,并將檳榔園內的喬木清除干凈。把園內的枯葉和枯花、落果集中燒毀或堆埋,降低害蟲種群數量。②合理施肥。適時施肥,既加快檳榔的生長,又加快花穗外露和果實生長?;ㄋ氡┕庠?,果實采摘早,從而避開或錯開了蟲源的為害時間,減輕為害程度。此外,附近的油棕或椰子園也要進行冬防、減少來年的蟲源。
做好果園病蟲害監測工作,如發現該害蟲,及時消除被紅脈穗螟幼蟲為害的花穗和被蛀的果實,對抑制紅脈穗螟的發生有一定作用。檳榔開花至收果前,定期檢查檳榔園,及時清除病花穗和病果。
檳榔屬于熱帶雨林植物,不但要求高溫高濕、土壤濕潤的生長環境,而且還必須具有一個合理的群體結構,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陽光能。根據觀察結果,合理的種植密度能使檳榔園通風透氣,陽光充足,不但檳榔高產,而且病蟲害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