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心葉甲[Brontispa longissima(Gestro)]屬鞘翅目鐵甲科,又名紅胸葉蟲、椰子扁金花蟲、椰棕扁葉甲、椰子剛毛葉甲。有多個異名,分別為Brontispa castanes Lea、B.froggatti Sharp、B.javana Weise、B.reicherti Uhmann、B.selebensis Gestro、B.simmondsi Maulik、B.longissima var. javana Weise、B.longissima var. selebensis Gestro、Oxycephala longipennis Gestro、O.longissima Gestro。
椰心葉甲原發生于印度尼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后分布區逐漸擴大?,F分布區為中國、越南、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新喀里多尼亞、薩摩亞群島、法屬波利尼西亞、新赫布里底群島、俾斯麥群島、塔西提島、關島、馬來西亞、斐濟群島、瓦努阿圖、瑙魯、新加坡、法屬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馬爾代夫、老撾、柬埔寨、菲律賓、泰國。馬達加斯加、毛里求斯、塞舌爾、韓國也曾有報道。
椰心葉甲僅為害棕櫚科植物最幼嫩的心葉部分,幼蟲、成蟲均在未展開的心葉內取食表皮薄壁組織,一般沿葉脈平行取食,形成狹長的與葉脈平行的褐色壞死線,為害嚴重時葉片枯干。一旦寄主心葉抽岀,害蟲也隨即離去,尋找新的隱蔽場所取食為害。成年樹受害后期往往表現部分枯萎和頂冠變褐甚至植株死亡。通常幼樹和不健康樹更容易受害。棕櫚科的一些生理或非生理性病害也造成葉片出現褐色、皺縮癥狀,但表皮無蟲道破裂,也沒有蟲體排泄物,可以和椰心葉甲為害狀加以區別。
在印度尼西亞的南蘇拉威西省,椰子種植的土壤條件不好,人工管理也差,再加上有粉虱的感染,因此,極易受到椰心葉甲的侵害。有時椰心葉甲與粉虱、金龜子和象甲一起為害椰樹,嚴重時導致樹木死亡,輕者多年不結果。在以后的幾年里,椰心葉甲波及爪哇島,某些地區有10%?15%的椰樹受到感染。在所羅門群島,由于椰樹受椰心葉甲為害,不到10年,損失達6.5萬英鎊。椰心葉甲1975年發現由印度尼西亞傳入我國臺灣,1976年統計受害苗約為4000株,而1978年受害植株僅恒春已達4萬株以上。
1977年椰心葉甲發現于昆士蘭州的庫克敦,之后便傳到約克角半島、印利斯菲爾和凱恩斯。1979年12月發現于北部地區的達爾文,澳大利亞政府釆取種種措施,試圖限制和根除,然而,到1981年,該蟲已經在當地成功定殖了。
1961年法屬波利尼西亞的塔西提島發現椰心葉甲為害,并迅速遍布整個群島。1981年椰心葉甲在Tubuai島猖獗為害,1983年在Rurutu島和Rangiroa島大暴發,導致巨大的經濟損失。
椰心葉甲于20世紀70年代早期傳入美屬薩摩亞的圖伊拉島,于1979年由美屬薩摩亞傳入西薩摩亞的烏波盧島,當發現該蟲時,該蟲已擴散至很多地區,將其根除已不可能,其已經開始向薩瓦伊島擴散,共造成椰子產量損失50%?70%。
1999年,馬爾代夫從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引進棕櫚時傳入椰心葉甲,2000年以后,對近9000株椰子樹進行了藥劑防治,并拔除和燒毀了許多椰子苗。幾年前,越南引進觀賞棕櫚時傳入椰心葉甲,2001年椰心葉甲感染越南南部所有21個省15萬hm2的100多萬株椰子樹,2003年8月擴散至30多個省約600萬株椰子樹。在當地用殺蟲劑已不能有效控制椰心葉甲的傳播。
在我國,椰心葉甲1975年傳入臺灣,1991年傳入香港,1999年以來,在大陸口岸檢驗檢疫部門被屢次檢獲。2002年發現該蟲在??谑凶匀唤缍ㄖ?,現已擴散蔓延至海南、廣東、廣西、福建、云南等地的許多縣市。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利用生態位模型對椰心葉甲在我國的潛在分布區進行了預測,椰心葉甲在我國的潛在分布區主要集中于華南和華東地區;分析結果還表明,東南亞和南亞也存在廣大的適生區,即越南、老撾、泰國、緬甸、印度、柬埔寨等,這將對我國廣西、云南兩省及西藏南麓局部區域構成威脅。
二、形態特征
成蟲:體扁平狹長,具光澤。體長8.1?10mm,寬1.9?2.1mm。頭部紅黑色,前胸背板黃褐色;鞘翅黑色,有時基部1/4紅褐色,后部黑色。頭頂背面平伸出近方形板塊,兩側略平行,寬稍大于長。中縱溝兩側具粗刻點和皺紋,前方具錐形角間突,長稍超過觸角柄節的1/2,基部略寬,向端漸尖,不平截;觸角粗線狀,一至六節紅黑色,七至十一節黑色。
前胸背板略呈方形,長寬相當。前緣向前稍突出,兩側緣中部略內凹,后緣平直。前側角圓,向外擴展,后側角具1小齒??厅c不規則,中前部刻點大,兩側較小且與鞘翅刻點大小相當,中后部、前緣中部及前側角斜向內具無刻點區。
小盾片略呈三角形,側圓,下尖。鞘翅基部平,不前弓。翅兩側基部平行,后漸寬,中后部最寬,往端部收窄,末端稍平截。有小盾片行,具2?4個淺刻點。鞘翅中前部具8列刻點,中后部10列,刻點整齊??厅c相對較疏,大多數刻點小于橫間距。行距寬度大于刻點縱間距。翅面平坦,兩側和末梢行距隆起,端部偶數行距呈弱脊,尤以2、4行距為甚,且第二行距達邊緣。鞘翅有時全為紅黃色(印度尼西亞爪哇),有時后面部分(比例變化較大)甚至整個鞘翅全為藍黑色(所羅門群島、印度尼西亞Irian Jaya),鞘翅的顏色因分布地不同而有所不同。
足粗短。第一至三跗節扁平,向兩側膨大,尤以第三跗節顯著,幾乎包住第四跗節,第四跗節端部稍突出于第三跗節。2爪約為第四跗節的1/2,不伸出第三跗節之外。脛節端部均有小齒。腹面幾近光滑,刻點細小。
卵:長筒形或橢圓形,褐色,兩端寬圓,長1.5mm,寬1.0mm。卵殼表面有蜂窩狀突起。成蟲通常將卵產于心葉蟲道內,1?3個呈1縱列或兩列黏著于葉面,少數超過4個,偶見7個。周圍有取食的殘渣和排泄物。剛產下的卵黃色,半透明,后顏色逐漸加深,變成棕褐色。
幼蟲:孵化時幼蟲從卵的端部或近端部裂縫內鉆出,初孵及剛蛻皮時體色為乳白色,慢慢體色變為黃白色。幼蟲分5?7齡,常見5齡,白色至乳白色。各齡幼蟲可根據頭殼寬、體長明顯區分開。一齡幼蟲體長1.7mm,頭寬0.5mm,頭部相對較大,體表的刺較老齡的明顯,胸部每節兩側各有1根毛,腹部側突上有2根毛,尾突的內角有1個大而彎的刺,背腹緣上有5?6根剛毛。二齡幼蟲體長增加到2.7mm,頭寬0.6mm,明顯大于一齡,腹部側突比一齡幼蟲長,每個側突上有4根毛,分布在端部的不同點,剛毛比成熟幼蟲長。前胸有8根毛,兩邊各4根;中、后胸共6根毛,每側3根,2前1后。尾突內角上的刺和一齡幼蟲一樣,不太明顯。發育到五齡老熟幼蟲時,體淡黃色,體長可達到7.7mm,頭寬可達1.3mm,體扁平,兩側緣近平行。前胸和各腹節兩側各有1對側突,腹部9節,因八、九節合并,在末端形成1對內彎的尾突,實際可見8節。尾突基部有1對氣門開口,末節腹面的肛門有肛門褶。頭部觸角2節,單眼5個,排成2行,前3后2,位于觸角后,上顎具2齒。
幼蟲的齡期可從尾突的長短來區分:一齡平均為0.13mm,二齡0.20mm,三齡0.29mm,四齡0.37mm,五齡0.45mm。
幼蟲與其近緣種的主要區別為:腹側突幾乎相等,腹第八節側突長小于尾突寬,兩尾突外側在基部大部分近乎平行,凹緣達到尾突氣門至端部的一半,尾突凹長寬相差無幾,中間處最寬,尾突逐漸尖細并內彎,腹第八側突比前面的短。
蛹:與幼蟲形態近似,但個體稍粗,淺黃至深黃色,長約10.0mm,寬約2.5mm,頭部具1個突起,腹部第二至七節背面具8個小刺突,分別排成兩橫列,第八腹節刺突僅有2個,靠近基緣。腹末具1對鉗狀尾突,基部氣門開口消失。剛化蛹時,蛹體表面光亮,呈半透明狀態。以后蛹體表顏色變深變暗,翅芽變黑。

椰心葉甲每年發生3?4代,在海南1年發生4?5代,每個世代需要55?110d,其中卵期3?5d,幼蟲期30?40d,預蛹期3d,蛹期5?6d,成蟲羽化2?8周后開始產卵。成蟲壽命超過220d,世代重疊現象較明顯。幼蟲為3?6齡,隨地區不同而異,在西薩摩亞群島幼蟲為4齡。
椰心葉甲喜食棕櫚植物心葉部分。成蟲羽化2?8周后,開始交配產卵,一生交配多次,交配時間以傍晚居多。每頭雌蟲一生可產卵120粒左右,最多達196粒,卵產于心葉的蟲道內,通常3?5粒卵呈1縱列黏附于葉面,周圍有取食的殘渣和排泄物。在葉片上成蟲產卵的位置首選葉基部,其次是葉邊沿,最后選擇葉中部。極少重復產卵于同一地方,一般選擇間隔較遠的地方產卵,最少間隔3.3?4.3cm。
成蟲和幼蟲均具有負趨光性、假死性,喜聚集在未展開的心葉基部活動,見光即迅速爬離,尋找隱蔽處。成蟲具有一定的飛翔能力,常在早晚飛行,遷飛最活躍時間是16:00?19:00,白天多緩慢爬行。由于成蟲期較長,因此,成蟲的為害遠遠超過幼蟲。通常成蟲3?5d、高齡幼蟲7d不取食仍能存活。成蟲及幼蟲常聚集取食,喜歡為害三至六年生棕櫚科植物,取食寄主未展開的心葉表皮薄壁組織,形成與葉脈平行的狹長褐色條斑。心葉展開后呈大型褐色壞死條斑,有的葉片皺縮、卷曲,有的破碎枯萎或僅存葉脈,被害葉表面常有破裂蟲道和排泄物。成年樹受害后常出現褐色樹冠,嚴重時,整株死亡。幼樹和不健康的樹易受害。
四、發生規律
伍筱影等研究了溫度對椰心葉甲生長發育的影響,表明椰心葉甲同一蟲態的發育歷期隨溫度的升高而縮短,與溫度呈顯著負相關。在16℃條件下,椰心葉甲完成1個世代需要193.5d,而在28℃下,完成1個世代發育只需要57.6d,兩者相差近4倍,說明溫度對椰心葉甲的發育歷期及一年的發生代數影響顯著。鐘義海等對椰心葉甲各蟲態在不同溫度下的發育歷期和發育速率、發育起點溫度、有效積溫及存活狀況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結果表明,椰心葉甲世代發育起點溫度為11.08℃,有效積溫為966.22℃,在海南省1年發生的理論代數為4?5代;溫度過高對蟲卵的孵化影響極大,超過32℃時,卵不能孵化;16℃低溫條件對椰心葉甲的生長發育有抑制作用,而32℃高溫有致死作用;20?28℃為生長適溫。椰心葉甲的各蟲態隨苗木或其他載體進行遠距離傳播,成蟲可飛行擴散,存活率高。初步研究結果表明,雌成蟲單次可飛行200m左右,雄成蟲單次可飛行約100m。從疫區調運棕櫚科植物苗木,若未經處理,椰心葉甲的存活率較高。在秋季,釆下大王椰子初展心葉10d后,幼蟲、蛹、成蟲存活率仍在60%以上。
海南島屬于熱帶島嶼季風氣候,氣候環境條件適宜,為椰心葉甲的入侵、定居與擴散提供了有利條件。椰心葉甲的成、幼蟲均生活在棕櫚科植物幼嫩心葉內,其小環境穩定,這對各個蟲態的存活和種群發展有利。由于臺風能増大椰心葉甲的飛行距離,所以,臺風有助于椰心葉甲的擴散和傳播。
棕櫚科植物食葉類害蟲種類及數量均較少,椰心葉甲在資源生態位上缺乏有力的競爭對手,易于侵入,而一旦傳入,即會占據并充分利用這個資源生態位(心葉),進一步發展種群、定居并擴散。棕櫚科植物上動物群落物種多樣性較低,群落結構簡單。尤其是人工種植的棕櫚林生態系統,經常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物種間難以建立穩定的密切關系。由于新的生態環境中缺乏有效抑制椰心葉甲的天敵,椰心葉甲入侵后極有可能暴發成災。
椰心葉甲的天敵有寄生性天敵、捕食性天敵和病原微生物。目前應用較為成功的為其中3種,分別為椰心葉甲嚙小蜂(Tetrastichus brontispae)、椰甲截脈姬小蜂(Asecodes hispinarum)和綠僵菌(Metarhizium spp.)。被利用的天敵還有墊跗螋[Chelisoches morio(F.)]、椰心葉甲刺角赤眼蜂[Haeckeliania brontispae(Ferriere)、椰心葉甲尖角赤眼蜂[Hispidophila brontispae(Ferriere)]、黃猄蟻[Oecophylla smaragdina (Fab.)]、凹緣跳甲卵小蜂(Ooencyrtus podontiae Gah.)、相似鋪道蟻(Tetramorium simillimum)、爪哇分索赤眼蜂(Trichogrammotidea nana Zhut.)、椰實蠼螋及螞蟻、樹蛙和壁虎等。
五、防治技術
椰心葉甲目前的防治方法包括:①化學防治,主要采用噴霧、淋灌、注射、埋藥等方法;②物理防治,在面積小、疫樹少的小疫點,釆取砍伐銷毀染蟲株,剪除并燒毀帶蟲心葉的做法;③生物防治,包括利用寄生蜂、病原微生物和生物農藥等。
(一)檢疫
在調運綠化苗木的過程中要嚴格檢查和檢疫,發現有蟲苗木要及時進行藥劑噴灑,不得調運。同時對經過檢疫無蟲的苗木出具檢疫證方可調運。對于來自疫區而檢疫未發現椰心葉甲各蟲態的,可準予試種一段時間,并加強后續監管監測。試種期間盡量與其他棕櫚植物隔離。
現場檢疫主要檢查未展開和初展開心葉的葉面和葉背是否有椰心葉甲為害狀及成蟲和幼蟲存在;同時檢查裝載容器如集裝箱、紙箱等箱體有無此蟲。進口的成樹有的高達7?8m甚至10m,一般以開頂集裝箱裝運,查驗時應逐株實施檢疫?,F場未發現成蟲和幼蟲的,剪取帶癥葉回室內檢查是否有卵。對于發現成蟲或幼蟲的貨柜應立即進行封柜處理,防止椰心葉甲飛散。將截獲的可疑成蟲、幼蟲和蛹帶回室內進行鑒定;并在雙目解剖鏡下仔細檢查從現場剪取的心葉是否帶卵,一經發現,再做進一步鑒定。
(二)物理防治
對面積小、疫樹少的小疫點,采取根除措施,將染蟲株或染蟲區內所有的疫樹全部砍伐銷毀,并對周圍的棕櫚科植物施藥。由于椰心葉甲只取食未展開和初展的心葉,且產卵和化蛹也均在其折疊的葉內,剪除并燒毀帶癥心葉可有效降低蟲口密度。
為了使這種措施有效,必須一次性地大面積實施并且要經常性地采取這種措施。3?6年的椰樹可以承受半年失去一片葉子,但更小的椰樹卻不能,因為這樣會影響它們的生長速度。雖然這種方法有一定的效果,然而花費太大,并且不能很大程度地影響此蟲的種群數量。剪除受害葉后最好結合施用殺蟲劑。對國內各地已經引進的棕櫚科植物進行深入調查,如發現有椰心葉甲為害,立即銷毀。
(三)選育和利用抗蟲品種
不同的椰樹品種對椰心葉甲具有不同的抗性。在所羅門群島的倫內爾島,有一個叫“Rermell”的品種很少受到椰心葉甲為害。在非洲科特迪瓦和斐濟也有椰樹品種具有高抗性。在西薩摩亞,測試6個品種中有1個品種對椰心葉甲具有高抗性。
(四)化學防治
椰心葉甲暴發初期,作為應急措施,通常采用噴藥方式進行防治。目前,國內推薦的常用化學藥劑主要有氯氰菊酯、阿維菌素、啶蟲脒等。噴霧施藥可迅速壓低蟲口密度,操作較方便。但是因椰心葉甲在棕櫚科植物的心葉內為害,藥劑很難觸及靶標害蟲,且在高大棕櫚植物上噴霧施藥有諸多困難。為了達到更好的防治效果,噴霧施藥往往需要多次間隔施藥。這樣容易造成成本的增加和環境的多次污染。
為了減少環境污染和更有效地控制椰心葉甲,科研人員在施藥方法上做了相關研究。趙志英等(2003)選用了具有胃毒、觸殺及內吸傳導作用的5種藥劑對高稈椰樹進行莖干注射和根部埋藥防治椰心葉甲試驗。理論上講,莖干注射和根部埋藥防治椰心葉甲,操作相對方便,是一種非常理想的施藥方法。但具有胃毒、觸殺及內吸傳導作用的藥劑如甲胺磷、滅多威等效果卻較差,原因可能是椰子的輸導組織有其特殊性,藥液部分被分解或未能較好地被送到心葉。此外,注藥后,莖干上的注藥孔口有藥液滲出也是影響防治效果的原因之一。與椰子樹相比,打孔施藥法對大王椰上的椰心葉甲具有明顯的防治效果(鄭常格等,2010),這表明不同的棕櫚科植物生理上存在差異,進而影響農藥防治靶標害蟲的效果。所以,如何提高達到心葉的有效藥量是化學防治的關鍵。為探尋出最有效的藥劑、最適濃度、用量和注孔深度等,應進行深入的探討。新加坡學者也做過類似研究,其研究結果表明,吡蟲啉較克百威和阿維菌素無論是注射還是根埋都有較好的控制作用,但是噴霧法最有效。
掛藥包法防治椰心葉甲是聯合國糧農組織推薦措施之一。在20世紀90年代,克百威掛藥包曾在馬來西亞用于防治椰子害蟲。目前,在海南掛藥包藥劑多為椰甲清粉劑(殺蟲單和啶蟲脒復配劑),含觸殺性藥劑和內吸性藥劑成分(張志祥等,2008)。該粉劑具有滲透性強、內吸性好及持效期長等特點。藥劑可以通過降雨淋溶直接觸殺害蟲或內吸進入心葉,藥效緩慢釋放,可持續4個月左右。對于植株高大的椰子樹,掛包防治法比較適宜。不足之處在于海南10月至翌年3月降雨較少,藥劑不能發揮藥效,需噴水車淋水來提高藥效,增加了防治成本。藥劑防治很難做到完全殺滅害蟲,藥效期過后,殘留的椰心葉甲可能再次暴發為害。而且長期使用同種農藥防治椰心葉甲有可能造成其抗藥性,加大防治難度。
(五)生物防治
由于椰心葉甲取食未展開心葉的表皮,鉆入葉片中間,化學藥劑雖然速效性好,但不好接觸到害蟲,樹木高大時施藥又十分困難?;瘜W防治還會帶來害蟲抗藥性、化學藥劑殘留等問題。當椰心葉甲大發生的時候化學防治和物理防治方法都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從長遠的角度來看,要想較好地控制椰心葉甲的為害,必須釆取以生物防治為主的辦法。
1.椰心葉甲嚙小蜂 椰心葉甲嚙小蜂,又名椰扁甲嚙小蜂,屬膜翅目小蜂總科姬小蜂科嚙小蜂亞科嚙小蜂屬,是椰心葉甲蛹的重要內寄生蜂,原產于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現已被所羅門群島、新喀里多尼亞島、塔希提島、關島、澳大利亞、薩摩亞群島和中國臺灣等地區引進應用控制椰心葉甲,取得良好效果。
椰心葉甲嚙小蜂可以寄生椰心葉甲的老熟幼蟲和蛹,但以寄生初蛹為主。每個寄主體內產很多卵,幼蟲就生活在寄主體內,經20d左右羽化成蜂。每個寄生蛹平均出蜂量超過20頭。出蜂量受溫度影響,16℃出蜂率只有55%左右,20?28℃時出蜂率超過93%。另外,椰心葉甲嚙小蜂的寄生率也受溫度影響較大。16℃時的寄生率為41.67%,30℃時的寄生率為70%,20?28℃時寄生率都在96%以上。
我國于2004年將椰心葉甲嚙小蜂從臺灣科技大學引進到海南。在田間對椰心葉甲蛹的寄生率約85%左右,每一代(約20d)能擴散1000m,擴散高度達12m,防治效果較好。
2.椰甲截脈姬小蜂 椰甲截脈姬小蜂屬膜翅目小蜂總科姬小蜂科凹面姬小蜂亞科(=燦姬小蜂亞科)截脈姬小蜂屬,原產地在西薩摩亞和巴布亞新幾內亞,是椰心葉甲的四齡幼蟲寄生蜂,與椰心葉甲嚙小蜂在防治椰心葉甲的利用上有互補性。Viet(2004)的研究表明,在28℃時,椰甲截脈姬小蜂世代平均歷期17.0d,雌蜂壽命3.4d,雄蜂壽命4.1d;自然條件下寄生椰心葉甲二至四齡幼蟲,但主要寄生四齡幼蟲,強迫條件下可寄生椰心葉甲各齡幼蟲及蛹。
椰甲截脈姬小蜂發育歷期較短,28℃左右從產下卵到羽化出蜂一共只需15d左右的時間,16℃下發育則會延長到49.3d。一年發生多代。一頭寄主可被多頭寄生蜂寄生,寄主出蜂量大。一條被寄生的僵死幼蟲最多出蜂量可達140頭。其寄生能力受溫度影響較大,28℃以下,寄生率隨溫度下降而下降,28℃左右為最適合溫度。
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支持下,越南2003年4月從西薩摩亞引進此蜂,在椰心葉甲為害嚴重的南部檳知、沿江等4省釋放獲得成功,到2004年3月建立種群,并擴散至8km外,對椰心葉甲產生良好的控制作用。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于2004年3月將椰甲截脈姬小蜂從越南引進到了海南,椰甲截脈姬小蜂引進以后進行隔離研究,對其生物學特征、風險性評估等進行了研究。至2004年11月初,椰甲截脈姬小蜂已飼養繁殖至第九代,完成了安全性評估實驗。2004年9月在???、三亞、瓊海、文昌野外釋放椰甲截脈姬小蜂300萬頭。至2007年3月,釋放椰甲截脈姬小蜂達5億頭。大約每平方千米懸掛放蜂器40個,每個放蜂器有即將出蜂的被寄生的椰心葉甲幼蟲100頭。野外跟蹤調查結果表明,椰甲截脈姬小蜂對椰心葉甲產生了良好的控制作用,一些椰樹上的椰心葉甲高齡幼蟲明顯減少,椰樹的心葉開始恢復生長。研究表明,該蜂在室內對椰心葉甲幼蟲的寄生率為70%左右,在田間對椰心葉甲幼蟲的寄生率超過40%,田間每一代能擴散約200m,可在高度為10m的椰子樹上找到此寄生蜂,防治效果良好。
3.綠僵菌 綠僵菌是一種廣譜性的蟲生菌,能寄生5目24科約200種昆蟲,致病性強,但是對人、畜和作物無害。綠僵菌對椰心葉甲的致病可分以下幾個步驟:①孢子附著于寄主體表;②孢子在寄主體表萌發;③分泌蛋白酶、幾丁質酶等侵入到寄主組織;④侵入到組織后,釋放毒素殺死寄主。綠僵菌生長中產生的毒素為環狀縮肽類毒素—綠僵菌素(destru×ins),又稱為破壞素(destru×ins),對鱗翅目、同翅目、雙翅目、直翅目和鞘翅目等昆蟲具有毒殺和拒食作用。綠僵菌是一種控制椰心葉甲比較安全有效的昆蟲病原真菌,對椰心葉甲幼蟲、蛹和成蟲均有較強的活性,通過體表或取食作用進入椰心葉甲體內,并在其體內不斷增殖和在種群中傳播。通過消耗營養、機械穿透、產生毒素殺死害蟲。綠僵菌寄生具有一定的專一性和安全性,對人、畜無害,不污染環境,無殘留,害蟲不會產生抗藥性。
綠僵菌首次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圖圖伊拉島發現感染椰心葉甲并致死。
在中國臺灣的致病力實驗中,當接種濃度為2.15×107個/mL的綠僵菌(MA-1)孢子懸浮液時,椰心葉甲幼蟲、蛹和成蟲的死亡率均達到100%。即使孢子濃度為2.17×103個/mL時,幼蟲死亡率也能達到47%,蛹達到60%。1986年、1987年在臺灣的屏東縣進行了綠僵菌(MA-1)防治椰心葉甲的試驗,施用3次后未發現有活蟲。由于綠僵菌MA-1對氨基甲酸酯類殺菌劑比較敏感,利用紫外光及化學藥劑的誘變處理,得到MA-126,與親本毒性相同且抗殺菌劑。
越南國家植物保護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正在試驗用綠僵菌防治椰心葉甲,用綠僵菌防治椰心葉甲在室內達到極高的死亡率,大田防治已經在越南中部的一些省份展開。
2004年以來,廣東省林業科學院和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進行了綠僵菌高毒力菌株篩選、生產工藝、劑型及林間使用技術等一系列研究。2005年上半年進行的林間防治試驗效果顯著,7d后椰心葉甲致死率約為60%,15d后殺蟲率達到85%。綠僵菌能夠持續控制椰心葉甲種群增長,大面積防治效果顯著,病原體通過流行傳播,持效和后效明顯,但相對化學農藥它的作用時間較慢。
(六)綜合治理,分類防治
將生物、化學、機械等單項技術融合起來,發揮各自優勢,可達到綜合控制椰心葉甲的目的。對不同場所和不同程度的為害可進行分類防治,城鎮、景區以掛藥包為主,快速滅殺害蟲,消除災害,保護景觀,遏制疫情沿路擴散。農村和椰林成片的區域以放蜂為主,輔以綠僵菌防治,為害嚴重的應掛藥包進行急救處置。利用寄生蜂防治椰心葉甲有兩種放蜂方法:一是直接釋放寄生蜂成蟲,這種方法是借鑒我國臺灣和澳大利亞的放蜂方法,即把剛羽化的寄生蜂接入指形管內,用5%的蜜糖水飼喂后,直接將裝有寄生蜂的指形管固定于椰心葉甲寄主的葉鞘處,打開指形管放蜂即可;二是釋放被寄生蜂寄生的椰心葉甲幼蟲或蛹,這種方法是借鑒越南的放蜂方法,通常要制作專門的放蜂器。釋放寄生蜂的數量和次數,需根據椰心葉甲的蟲口密度而定,通常需要持續放蜂6個月才會有防治效果。小片疫點和零星分布的椰子樹釆取掛包全面防治,力爭撲滅或實現較長時間的控制。對檳榔樹、苗圃花卉和椰子小樹實行噴灌農藥防治。
總之,要較好地控制椰心葉甲發生為害,首先應把好苗木關,嚴防其通過苗木、盆景等的調運而傳入;一旦傳入,必須采取應急措施予以根除,嚴防擴散蔓延。要嚴密檢測來自疫區的棕櫚科植物,加強毗鄰地區蟲情監測與防治工作。目前在已經發現椰心葉甲疫情的地區,要組織力量,多采取以生物防治為主的害蟲綜合治理技術措施,既要堅持使用寄生性天敵和病原真菌為主的生物防治,對一些受害嚴重的重要樹種,也可以利用椰心葉甲敏感高效低毒化學藥劑控制其局部大發生。目前,對于成片棕櫚科林木,利用椰心葉甲嚙小蜂、椰甲截脈姬小蜂可基本控制椰心葉甲的為害,對于零散(如行道樹、綠化園林、林緣)的棕櫚科植物,需要探索有效的新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