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態特征
成螨:雌成螨橢圓至卵圓形,體長約0.4mm,紅至深紅色,冬季朱紅色。雄螨菱狀卵圓形,體色淡紅或淡紅黃色。
卵:球形,直徑約0.10mm,初產時近透明,孵化前淡紅色。
幼螨:近圓形,長約0.20mm,淡黃色。
若螨:一齡若螨卵圓形,暗紅色,長約0.20mm,寬約0.13mm。二齡若螨長0.23?0.26mm,寬約0.14mm,淡紅色。

在日本、臺灣年發生約9代,世代重疊,常以春、秋蟲口較多,以雌成螨在茶叢老葉背越冬。在溫暖地區,各蟲態均能越冬。越冬螨體呈朱紅色,雌成螨不產卵。各蟲態發育歷期:在15?30℃,隨溫度升高而縮短,一般卵2.5?17.1d,一齡若螨1.1?7.4d,二齡若螨1.1?6.2d,成螨19.2?34.8d。全世代12.4?53.9d,雄螨略長于雌螨。
神澤氏葉螨多棲息于葉背中部主脈附近凹陷不平處,茶樹生長季多在茶叢采摘面,冬季則在茶叢下部和內部葉片處。春季雌螨由朱紅轉紅色開始產卵。兩性生殖,亦營孤雌產雄生殖。雌成螨產卵量隨溫度升高而增加,25℃時有效卵量最大。每雌產卵40?50粒。幼螨爬動緩慢,借助風、雨或人、畜攜帶進行遠距離傳播。
三、發生規律
(一)螨源基數
越冬螨口基數大小,影響神澤氏葉螨的發生與消長。冬季氣溫高,有利于其存活越冬,則早春產卵開始得早,茶園發生嚴重。
(二)氣象條件
溫度是影響神澤氏葉螨發育和產卵量的主要因子。據報道,神澤氏葉螨發生的適宜溫度為20?30℃,相對濕度65%?75%,高溫干旱雖不利于該螨發生,但嚴重干旱會因植株缺水而加劇疫情。在日本,全年以秋后至春前的干旱季節為害嚴重,少雨年份更為明顯。開春后隨升溫、多雨,螨口趨少;炎夏季節,螨口僅在茶叢中、下部蔭蔽處殘存,秋季適溫少雨,螨口又漸回升。雨季發生較輕,大雨或連續降雨,可使螨口數量明顯下降。在遮陰樹庇護下,減輕了雨水沖刷,螨的發生明顯比裸露處嚴重。
(三)栽培措施及茶樹品種
偏施氮肥或茶園間作豆類,有利于該螨的發生,多施磷、鉀、錳肥則有抑制作用。茶樹品種間該螨的發生程度有差異。采摘、修剪也會將部分害螨帶出茶園,從而減輕其為害。
(四)化學農藥
茶園中使用擬除蟲菊酯類農藥后,對長毛鈍綏螨等葉螨天敵殺傷力強,致使葉螨發生量劇增;而波爾多液的使用,對神澤氏葉螨有刺激發育的效應。
(五)天敵
天敵的主要種類有長刺鈍綏蟠(Amblyseius longispinosus Evans)、食螨瓢蟲(Stethorus japonicus)、 六點薊馬(Scolothrips longicornis)等,在田間對該螨種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四、防治技術
(一)農業防治
加強茶園管理,及時采摘,增強樹勢,提高抗逆能力;合理搭配品種,改善茶園通透性;氣候干旱時有條件的茶園應及時灌溉,增加茶園濕度。加強植物檢疫,嚴防將帶蟲苗木攜出圃外。
(二)化學防治
在害螨發生始期,利用該螨有發生中心的規律及時進行點片防治,以防其大面積擴散蔓延。
防治指標:每平方厘米葉面積有蟲2?3頭。
在茶樹生長季節,可選用99%礦物油乳油100?150倍液(合每667m2500?750mL,安全間隔期7d)、20%復方瀏陽霉素乳劑1000倍液(合每667m275mL,安全間隔期7d)、20%四螨嗪懸浮劑1000?1500倍液(合每667m250?75mL,安全間隔期10d)、73%炔螨特乳油1500?2000倍液(合每667m237.5?50mL,安全間隔期10d)、10%蟲螨腈乳油2000?3000倍液(合每667m225?37.5mL,安全間隔期7d)噴霧,藥液噴灑至茶蓬上部葉片背面,注意農藥的輪用、混用。
秋茶采摘后用45%石硫合劑晶體150?200倍液(合每667m2375?500g,采摘茶園不宜使用)噴霧清園,可壓低越冬螨口基數,減少翌年螨害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