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斑寬廣蠟蟬(Pochazia discrete Melichar)別名眼斑廣翅蠟蟬,屬半翅目廣翅蠟蟬科。在我國主要分布于廣東、貴州(習水、黎平、麻陽河、劍河、雷山)、浙江(天目山)、甘肅(文縣)、海南(尖峰嶺)、湖南、江西、江蘇、廣西(桂林)、香港。
眼斑寬廣蠟蟬以若蟲、成蟲刺吸茶梢為害,并分泌蠟絲、蜜露污染芽葉,造成茶葉減產。1963年周堯在天目山首次發現眼斑寬廣蠟蟬,并記載寄主鉤藤。后續在粵港地區紅樹林害蟲種類調查中發現寄主白骨壤(Aricennia marina),成蟲、若蟲靜止于白骨壤的枝干葉上,吸取植物汁液,對植物造成影響。而張漢鵠記載寄主茶樹,若蟲、成蟲刺吸為害茶梢,并分泌蠟絲、蜜露污染芽葉。
二、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為11?12mm,翅展為42?46mm。額唇褐色,前胸背板黑色,額具有中脊和側脊,中脊較長,側脊短小。唇中脊不完整,前胸背板較窄,具中脊,中脊兩側有明顯的刻點。中胸背板寬大于長,具有三條脊,中脊長而直,側脊具有分支,側脊分支長度約為側脊的1/4。前翅灰黑色大三角形,顏色均勻,前緣端部1/3處有一淺黃褐色幾乎不透明的近梯形斑。一半透明斑在外緣臀角近1/3 處,斑上方近頂角處還有一半透明斑;翅面中央有一圓形黑色環帶,環內有一圓形半透明斑;翅面上散布有黃、白和褐色的蠟粉,不同顏色的蠟粉在翅面形成隱約可見的兩個大圓斑。后翅無斑紋,翅脈黑色。足不透明,黃褐色。脛節末端具有端刺7個,后足脛節具有大側刺2個,短側刺1個。第三附節端部具有鉤狀端刺2個。
卵:長約1mm,卵圓形,初乳白色。
若蟲:蟲體盾形,腹部末端具有蠟絲,覆蓋于身體上,呈扇形。初孵若蟲白色。

眼斑寬廣蠟蟬1年發生1代或2代,以卵在當年生的嫩枝條上越冬,卵長條狀排列于嫩梢的組織內,歷期260d左右。
成蟲期30d左右。成蟲具有趨光性、趨陰性和群聚性,易受驚跳躍,成蟲在葉片背面刺吸為害,造成葉片發黃、枯死。
若蟲期60d左右。若蟲畏光,低齡若蟲群聚于同一葉片的葉背取食,大齡若蟲分散取食,向著卵枝梢附近的嫩葉和葉片移動,若蟲腹部末端具有蠟絲。
四、發生規律
眼斑寬廣蠟蟬蟲口數量受春天溫度、濕度、光照的影響,其中溫度是決定性因素,溫度高,卵孵化率高,蟲口基數大。天敵因子是影響眼斑寬廣蠟蟬的重要因素。該蟲的天敵很多,主要有鳥類、蜘蛛、瓢蟲、草蛉等,若蟲期天敵以草蛉、獵蝽和瓢蟲類為主。
五、防治技術
(一)農業防治
加強茶園管理,結合茶園修剪,剪除產卵的蟲梢,減少蟲源基數;在成蟲盛發期可人工捕殺。
(二)生物防治
應注意合理使用農藥和減少使用農藥,保護天敵和利用天敵的調控作用。
(三)化學防治
在若蟲盛發期,使用化學農藥防治,但必須注意將茶叢中上部葉片背面噴濕。用藥種類可參閱碧蛾蠟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