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籽象甲(Curculio chinensis Chevrolet)又稱山茶象,屬鞘翅目象甲科。全國各產茶省份均有分布,以西南茶區發生較多。主要以成蟲和幼蟲蛀食茶果種仁為害,成蟲還可加害嫩莖,使嫩梢凋萎枯死。
二、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為7?11mm,全體黑色,疏被白色絨毛,構成規則的斑紋,腹面鱗毛甚密。觸角膝狀,端部3節膨大。雄蟲觸角著生在管狀喙中部,雌蟲則著生在喙基部1/3處。管狀喙長為4?6mm,向下彎曲。前胸近半球形,有淺茶褐色鱗毛和刻點。中胸小盾板密生白色鱗毛。鞘翅上雜有黑色、褐色和白色鱗毛,基部和近中部有2條由白色鱗毛組成的橫線。每鞘翅上各有10條縱溝,溝內有粗大刻點。足腿節末端膨大,下方有1短刺。
卵:長橢圓形,長徑約1mm,短徑為0.2~0.3mm,黃白色。
幼蟲:幼蟲4齡。末齡幼蟲體長為10?12mm,頭深褐色。體彎曲呈C形,肥壯,各體節多橫皺紋,無足。幼齡時體乳白色,隨齡期增加漸變黃白色,出果時多為金黃色。
蛹:體長為9?11mm,長橢圓形,乳黃色,體表著生細毛,翅芽上有縱向溝紋,腹末有1對短刺。

除云南部分地區每年發生1代外,一般2年發生1代,經歷3個年度。2年1代區,第一年以幼蟲越冬,幼蟲在土中生活約12個月,至第二年8?11月化蛹,當年陸續羽化為成蟲但不出土,在土中越冬,至第三年4?5月陸續岀土。成蟲出土后經7d左右開始交尾產卵于茶果中,7月下旬至8月上旬,成蟲陸續死亡。幼蟲孵化后在茶果內生長發育,至8?11月老熟時離果入土越冬。1年1代區,越冬幼蟲于翌年4?5月化蛹,5月成蟲陸續羽化出土,6月中、下旬大量產卵于茶果內,至9月上旬,幼蟲老熟時離果入土越冬。各蟲態歷期:卵期7?15d,幼蟲蛀果期50?80d,蛹期30?50d。
成蟲出土以18:00?19:00為多,畏強光,常集中棲息在有樹木遮陰或陰坡茂密茶叢的茶果上,具假死性。雨天或夜間氣溫降低時活動力弱,常躲在葉背或果底。初出土成蟲不活躍,需經取食補充營養后才交尾產卵。取食時以管狀喙插入幼果內,取食茶果汁液,使受害果表面呈現小黑點,常引起落果。一般每頭成蟲每天為害茶果2?4個。成蟲還能為害嫩莖,取食時先將皮層咬一孔洞,后以管狀喙插入莖內取食洞孔上、下方的木質部和髓部,使嫩梢被害部中空后凋萎枯死。成蟲產卵時先以管狀喙咬破果皮,將果鉆一小孔后,再將產卵管插入果內產卵,每孔產1粒。每頭雌蟲產卵50?180粒,平均100粒左右。
成蟲出土、為害時期與茶果生長發育存在著一定的物候關系。成蟲出土從4月上旬開始,一直可持續到8月上旬。而這段時間內果殼深綠柔軟,種仁多汁,適于成蟲為害產卵。8月以后,果殼逐漸轉黃硬化,種仁成固態狀,此時,成蟲難以生存隨之絕跡。
幼蟲孵化后在茶果內取食種仁,使茶果種仁殘缺不全或全部食盡成空殼。幼蟲老熟后在果蒂或果腰附近咬一圓孔爬出,墜地鉆入土中,做一橢圓形土室,棲居于其中。入土深度為10?17cm,土溫下降時常能繼續向下移動,另造土室越冬。
四、發生規律
(一)氣候
成蟲羽化遲早和數量與氣溫、土溫的關系極為密切。如在四川灌縣,4月下旬至5月上旬,當氣溫在16?18℃時,15cm深土層的溫度達18℃以上時,為成蟲羽化初期;當氣溫上升到21?23℃,土溫在22?24℃時為羽化盛期;氣溫上升到25?27℃,土溫在26?28℃時為羽化末期。當氣溫低于16℃時,成蟲即使岀土也不活動而潛伏于葉間。
(二)茶園環境
由于成蟲喜生活于蔭蔽場所,故郁閉的茶園發生量較多,為害也重。在同一茶園中,中部茶叢上的蟲量比邊緣的多。
(三)土壤
土壤疏松的茶園有利于幼蟲入土,存活率髙,蟲口密度較大,土壤板結則蟲口密度小。
五、防治技術
在幼蟲離果之前及時采除蟲果燒毀。采收的茶果攤放時,將爬出的幼蟲殺死。其余參照茶麗紋象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