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蓑蛾(Cryptothelea minuscula Butler;異名:Clania minusculea Butler, Eumeta minuscula Butler)又名小窠蓑蛾、茶窠蓑蛾、茶袋蛾、避債蟲,屬鱗翅目蓑蛾科。分布于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等省份。幼蟲咬食葉片為害,嚴重時芽梢、莖皮均可食光。除茶樹外,該蟲還為害山茶、油茶、柑橘、梨、蘋果、柿、桃、白楊、黑荊樹、水杉等100余種植物。
二、形態特征
成蟲:雄成蟲體長為11?15mm,翅展為20?30mm。體翅深褐色,胸背密被鱗毛,前翅微具金屬光澤,近翅尖沿外緣處有2個長方形透明斑塊;雌成蟲蛆狀,無足,體長為12?15mm,頭小,頭、胸紅棕或咖啡色,腹部乳白色,后胸和腹部第七節各簇生1環黃白色絨毛。
卵:淡黃白色,橢圓形,長為0.6?0.8mm。
幼蟲:頭黃褐色,具黑褐色斑塊,體肉黃至紫褐色,胸部背板褐色,背面有深褐色縱紋2條,每節兩側各有褐斑1個,腹部各節背面有黑色小突起4個,略呈“八”字形排列。末齡幼蟲體長為16?26mm。
蛹:雄蛹長為10?13mm,赤褐色,翅芽達第三腹節后緣,腹末彎曲成鉤狀,臀棘分叉,叉端各具短刺1枚;雌蛹長為14?18mm,蛆狀,赤褐色,頭小,胸部彎曲,腹末臀棘與刺同雄蛹。
護囊:橄欖形,囊質緊密,末齡幼蟲的護囊長為25?30mm,四齡起囊外綴結有縱行排列整齊的小枝梗。這是識別茶蓑蛾的重要特征。

在貴州、浙江1年發生1代,安徽、湖南、江西1?2代,臺灣2?3代。多以非老熟幼蟲或二至四齡幼蟲在茶樹枝干上護囊內越冬。翌年春季當氣溫上升至10°C左右時即開始活動,取食為害,常致局部春茶無收。1年發生1代區,以每年7?8月為害較重。
各蟲態歷期:第一、二代卵期分別為14d、9d,幼蟲期分別為47d、240d (越冬代),蛹期分別為8?12d、24?30d,雄成蟲壽命約4d,雌成蟲壽命12?24d。
幼蟲共6?7齡。卵多于14:00-15:00孵化。孵化后幼蟲先在囊內咬食卵殼,1?2d后自母囊排泄孔爬出,腹部豎起迅速爬至枝葉,或吐絲下垂隨風飄散到附近茶叢上,片刻后即開始吐絲和咬取枝葉碎屑營囊護身,護囊歷經1.5?2. 0h建成,而后開始取食。隨著蟲齡增大護囊也隨之增大。幼蟲活動、取食時,僅頭、胸伸出,用胸足爬行負囊行進。初孵時護囊能隨腹部向上豎立,狀如鉚釘,稍大后即腹部下垂,懸掛于枝葉下面。幼蟲取食多在清晨、傍晚和陰天。晴天中午很少取食,常隱藏在茶叢中葉背。幼齡幼蟲取食下表皮和葉肉,留上表皮呈半透明黃褐色斑膜;三齡后咬食葉片成孔洞;四齡后食量大增,能咬食全葉、嫩梢和果皮,并咬取小枝,整齊并列黏綴于囊處。每頭幼蟲食葉量幼齡時為0.25g,老熟前為24g。幼蟲老熟時先吐絲封閉囊口,將上端用絲緊附于枝葉上,后將蟲體上下倒轉,化蛹于囊內。
蛹多于黃昏至夜晚羽化。雌成蟲先自蛹殼胸部環列,頭胸伸岀,腹部仍留蛹殼內,胸部及腹末生出大量絨毛,同時蟲體下移,黃昏后自胸部釋放性信息素引誘雄成蟲。雄成蟲羽化后從護囊末端飛出,留下蛹殼半露于排泄孔外。成蟲羽化后次日即可交尾,雄成蟲找到雌成蟲后伏于雌成蟲護囊外,將腹部自排泄孔插入雌囊并深入雌蛹殼內與雌成蟲交尾。雌成蟲多只交尾1次,少數2次。雌成蟲交尾1?2d后即開始陸續產卵,產卵期可持續7?8d。卵產于護囊中蛹殼內。每雌產卵量約500粒,多者可達2000?3000粒。雌成蟲產卵后體漸干縮,最后自排泄孔脫出墜落而死。卵孵化率約80%。雄成蟲較活潑,趨光性強。由于雌成蟲無翅,原地集中產卵,幼蟲孵化后就地聚集發生,呈現為害中心。
四、發生規律
(一)氣溫
秋季氣溫影響越冬幼蟲蟲齡大小,早春回暖遲早影響越冬幼蟲復蘇為害。2月以后,當氣溫升至10℃時越冬幼蟲開始暴食,局部茶樹越冬芽常被吃光。茶蓑蛾有蓑囊保護較為耐旱,雨水則阻礙其活動取食,封囊停息,且易罹發疾病。雨水沖擊常致初孵幼蟲大量死亡。風則有助于低齡幼蟲轉移為害,靠近行道樹的茶園蟲口數量相對較多。
(二)天敵
天敵是制約茶蓑蛾發生的重要因素。已發現的天敵有桑蟥聚瘤姬蜂[Iseropus kuwwanae (Vier-eck)]、蓑蛾瘤姬蜂[Sericopimpla sagrae (Vollenhoven)]、野蠶黑疣姬蜂(Coccygomimus luctuosus)、 喜馬拉雅瘤姬蜂 (Iseropus himalayensis (Cameron)]、瘤姬蜂(Xanthopimple sp.)、持帶囊爪姬蜂[Theronia gestator (Thunberg)]、廣大腿蜂[Brachymeria lasus (Walker)]、費氏大腿蜂(B. fiskei Crawford),一種小蜂(Chalcis milcado Camero)和寄蠅、線蟲、細菌等。多種瓢蟲和蜘蛛捕食初齡幼蟲,鳥類啄食囊內幼蟲。雨濕季節有芽抱桿菌類侵染發病。此外,茶蓑蛾僵蟲上發現了名為爪哇擬青霉[Paecilomyces javanicus (Friedrichs & Bally) Brown & Smith]的寄生性真菌。
五、防治技術
(一)人工捕捉
茶蓑蛾蟲囊較大而集中,被害狀明顯,可在冬季或早春該蟲活動為害前人工摘除蟲囊,以確保春茶不受損失。茶樹生長季節,可結合其他田間管理隨手摘除蟲囊。
(二)生物防治
注意保護和利用天敵,人工捕捉和修剪下的蟲囊應置于寄生蜂保護器中,待寄生蜂羽化飛出再營寄生;在寄生蜂羽化盛期盡量不噴藥,而利用蘇云金桿菌等生物防治方法防治茶蓑蛾。
(三)燈光誘蛾
根據雄成蟲的趨光性,在雄成蟲羽化期,每晚進行燈光誘殺。
(四)藥劑防治
茶蓑蛾幼齡幼蟲期點片發生,具有明顯的發蟲中心,且抗藥性和耐饑力弱,因此,藥劑防治應抓緊在幼齡幼蟲期進行。藥劑可選用10%氯菊酯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6000?8000倍液(合每667m2 10?15mL,安全間隔期5?7d),或2.5%聯苯菊酯乳油4000?6000倍液(合每667m2 15?25mL,安全間隔期5?7d)、10%聯苯菊酯乳油15000?20000倍液(合每667m2 5?10mL,安全間隔期5?7d)。由于茶蓑蛾有護囊保護,藥劑難以滲透,因此用藥量可適當偏大,務必將葉背和蟲囊充分噴濕。
(一)調查內容和方法
1.卵孵化進度調查 5月下旬開始,每5d或10d自茶園內隨機采取各種蓑蛾100?200頭,帶回室內剖查各蟲態蟲數、雌蟲數及產卵雌蟲百分率,進而檢查卵塊孵化進度(如卵塊內半數以上卵粒已孵,即作為孵化卵塊計算),定期統計孵化率。
2.“為害中心”普查 在幼蟲盛孵末期以后,結合茶園管理及時進行一次普查,查明每667m2 “為害中心”數。秋后至害蟲越冬期尤其需要進行一次。
(二)預測方法
根據各項調查資料,結合歷年發生情況和環境條件,綜合分析,預測發生程度和發育進度,指導防治,當孵化率達80%,進入盛末期后,對普查發現的“為害中心”做出標記,及時施藥防治。對于茶園殘存越冬蟲口,最遲應在早春2月以前查明“為害中心及時組織人工清除。
二、一般測報方法
主要進行茶園內“為害中心”調查,及時指導開展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