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萎病在棉花苗期3?5片真葉時開始顯癥,7?8月開花結鈴期為發病盛期。
病害由病株下部向上發展,病株不矮或略矮。發病初期,病葉邊緣和主脈間葉肉出現不規則 淡黃色斑塊,葉緣向下卷曲,葉肉變厚發脆。以后病斑擴大,呈黃色斑駁。嚴重時,病葉除主脈 及其附近仍保持綠色外,其余部分均變黃褐色,呈掌狀枯斑。最后葉片發病部分變褐枯死。病葉 一般不脫落,但強毒菌株侵染后葉片則脫落,病株成光桿,或僅留1?2片頂葉。夏季暴雨后, 常出現急性萎鳶癥狀,葉片下垂,葉色暗淡。病株莖稈及葉柄木質部導管淡褐色。秋季多雨時, 病葉斑駁處產生白色粉狀霉層(菌絲體及分生抱子)。
在棉花枯萎病和棉花黃萎病混合發生的地區,兩病常在同一棉田或同一棉株上混生,形成并 發癥。兩病癥狀比較見表?;旌锨秩镜拿拗?,有時以枯萎病癥狀為主,大部分葉片皺縮變 小,葉色深綠,株型矮小,偶有部分葉片呈黃色網紋狀;有時以黃萎病癥狀為主,大部分葉片呈 黃色掌狀斑駁。

表 棉花枯萎病和棉花黃萎病癥狀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