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水稻云形病病原物為稻格氏霉,無性真菌類格氏霉屬成員。主要危害葉片,也可以危害葉鞘、穗軸等部位。葉片上產生兩種癥狀:①云形型:葉尖或葉緣產生暗褐色波浪形云形病斑;②褐色葉枯型:葉片上產生橢圓形或條形病斑,病健交界處不明顯,無輪紋。病菌可以菌絲體在病稻草和病種子上越冬,翌年產生分生弛子,于水稻分蔡末期先侵染下部葉片,逐漸向上部葉蔓延。病菌隨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綜合治理措施:選用抗病良種;加強田間管理,增施磷鉀肥;孕穗期至齊穗期用三哩酮噴霧。
4. 水稻粒黑粉病病原物為狼尾草腥黑粉菌泊,擔子菌門腥黑粉菌屬成員。危害穗部,一般僅個別小穗受害。病谷的米粒全部或部分被破壞,成熟時內、外穎開裂,露出圓錐形黑色角狀物,破裂后散出黑色粉末(冬孢子)。病菌以冬泡子在土壤、種子內外和糞肥中越冬。翌年在水稻孕穗至開花期,水面或濕土面上的冬孢子萌發,產生擔孢子或次生擔孢子,隨氣流傳播至花器、子房或幼嫩的谷粒上萌發侵入。綜合治理措施:選用無病種子或進行種子處理;制種田實行輪作;加強肥水管理;在雜交稻制種田,調節父母本播期,促進父母本花期相遇,且盡量避免花期與低溫陰雨天相遇;盛花期用三哩酮噴霧。
5. 水稻葉黑粉病病原物為稻葉黑粉菌,擔子菌門葉黑粉菌屬成員。主要危害葉片,初沿葉脈間縱向散生黑色短條狀病斑,后期病斑稍隆起,內充滿暗黑褐色的冬池子。病菌以冬弛子在病葉組織中越冬,翌年產生擔弛子借氣流傳播。綜合治理措施:選用抗病品種;合理施肥,提高水稻的抗病性;結合其他病害進行防治。
6. 水稻菌核稈腐病小球菌核病、小黑菌核病、球狀菌核病、灰色菌核病、褐色菌核病和赤色菌核病等病害的總稱。以前兩種發生普遍,危害嚴重。小球菌核病病原物為稻稈腐雙曲孢霉,小黑菌核病病原物為稻卷芒雙曲泡霉,均為無性真菌類雙曲砲屬成員。此兩種菌核病危害部位和癥狀相似,均在近水面葉鞘形成深褐色至黑色不規則狀條斑。抽穗前后病菌侵入莖稈,病株莖基部變黑軟腐,貼地倒伏,最后病組織呈灰白色腐朽,在葉鞘組織內形成大量的黑色小菌核。以菌絲在稻樁及土壤中越冬。插秧后附于葉鞘上直接或從傷口侵入。綜合治理措施:齊泥割稻,拾毀稻樁,減少菌源;加強肥水管理;選用抗病品種;化學防治紋枯病可以兼治本??;加強對葉蟬和飛虱的防治可以減輕本病的發生。

8. 水稻霜霉病又名水稻黃化萎縮病。病原物為大孢指疫霉,卵菌門指疫霉屬成員。病株矮縮,分麋減少,葉片上產生圓形或橢圓形黃白色小斑點,常成條狀。心葉淡黃色,扭曲,不易抽出。重病株不能孕穗,輕病株穗小,扭曲不實。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殘體或土壤中越冬,也可在其他寄主上越冬。翌年產生游動孢子侵染稻苗。病菌借水流傳播。高濕及秧苗受淹有利于發病。綜合治理措施:選擇地勢較高的田塊做秧田,及時拔除病苗、清除田邊溝邊雜草;發病初期噴施乙麟鋁。
9.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病原物為水稻黃單胞菌稻生致病變種,變形菌門黃單胞菌屬成員。此菌為我國A3類和B類檢疫性有害生物。主要危害葉片。葉片上病斑初為暗綠色水漬狀半透明小斑點,后沿葉脈擴展形成暗綠色至黃褐色纖細條斑,其上產生很多細小的露珠狀深蜜黃色菌膿,干燥后不易脫落。病菌主要在病稻谷和病稻草上越冬。帶菌種子的調運是病害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病菌主要通過灌溉水和雨水接觸秧苗,從氣孔或傷口侵入。病斑上溢出的菌膿可藉風雨、露滴、水流及葉片的接觸等途徑傳播,進行再侵染。綜合治理措施:嚴格實行檢疫;選用抗病品種;加強栽培管理和化學防治(同水稻白葉枯病)。
10. 水稻細菌性基腐病病原物為菊歐文氏菌玉米致病變種,變形菌門歐文氏菌屬成員。一般在大田期發生。分藥期,病株莖基部褐色至灰黑色,重病株心葉青卷,隨后枯黃,莖基部進一步變黑、腐爛,葉片自下而上依次枯黃,直至全株枯死。病株極易齊泥拔斷,擠壓時可見乳白色混濁細菌液溢出,有惡臭。拔節期,病株葉片自下而上依次枯黃,表現“剝皮死”。孕穗期至灌漿期,病株葉片先失水青枯,后形成“枯孕穗”或“白穗氣“剝皮死"及“枯孕穗”或“白穗”的病株基部也均發黑腐爛有惡臭,擠壓時也有乳白色菌液溢出。病株基部節上可長出倒生根。病菌在病稻草、病殘體上越冬,帶菌種子也可傳病。綜合治理措施:選用抗病品種;種子處理(同水稻白葉枯病);健身栽培;化學防治:起秧稍干后,用80%402水劑1000倍液蘸秧根1?2min后再移栽。
11. 水稻細菌性褐條病病原物為丁香假單胞菌,變形菌門假單胞菌屬成員。主要在秧苗期發生,沿葉脈形成水漬狀褐色條斑,邊緣清晰,葉鞘上病斑不規則形,黃褐色。病部腐爛發臭,常有乳白至淡黃色菌膿溢出。帶菌種子是主要初侵染源,當稻種萌發產生第一片真葉時即表現癥狀。綜合治理措施:種子消毒(方法同水稻白葉枯病);避免秧田深灌和水淹;發病初期噴施10%葉枯凈可濕性粉劑300倍液。
12. 水稻干尖線蟲病病原物為貝西滑刃線蟲,墊刃目滑刃線蟲屬成員。多在劍葉或其下第一葉和第二葉的尖端1?8cm處呈黃褐色半透明狀干枯,后扭曲成灰白色干尖。病健交界處有一條彎曲的褐色界紋。病原線蟲在谷粒的穎殼與米粒間越冬。借種子傳播,從芽鞘或葉鞘縫隙侵入稻苗。綜合治理措施:選用無病種子和抗病品種;用浸種靈浸種48?60h,可以兼治惡苗病,或用50%殺螟丹水劑1000倍液浸種1?5min后插栽。
13. 水稻赤枯病生理性病害。一般于分藥期始發,分葉盛期達高峰。受害植株矮小,分蔡少,老葉黃化,心葉窄挺,初期葉片呈暗綠色,以后發展成不規則銹狀斑點,由葉尖向基部擴展,最后成赤褐色,枯死。由多種因素綜合造成。一般認為主要是因缺鉀和土壤環境不良所致。另外,缺鋅也能引起赤枯病。綜合治理措施:深耕改土;增補鉀、鋅肥,每公頃施用100?150kg氯化鉀和15?30kg硫酸鋅作基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