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和致病因子(病原或病因,cause)是植物病 害發生的兩個基本要素。病害的形成是植物與病原相 互作用的結果,但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必定受到外界 環境條件的影響。因此,在自然狀,況下,植物病害的 形成涉及植物、病原和環境三個方面,呈一種三角關 系即“病害三角” (disease triangle)關系。在農業生 產中,植物病害的發生和流行還與人類的農事活動密 切相關。例如,人們培育并種植不同品種、選擇不同 植物左 的耕作制度、采用不同的栽培措施等可助長或抑制某 種(些)病害的發生和發展;遠距離調運帶病的種苗 可導致病區擴大;農藥的濫用可導致農田生態失衡、進而影響當地病害的種類和數量等。因此, 農作物病害的發生和流行除了涉及植物、病原和環境三個自然因素外,還受“人類”這個社會因 素的干擾(圖1T)。

絕大多數病害發生的最終結果往往是導致植物產量的減少和品質的降低,給人們帶來一定的 經濟損失。但是,自然界中也存在某些植物病害,對人類來說不但無害反而有益。例如,人們食用的莢白系其幼莖組織感染能促使植株分泌更多呵噪乙酸類生長激素的黑粉菌后形成的一個肥大 的變態莖。幼莖組織感染黑粉菌對植物來說無疑是一種病害,但反而提高了菱白的經濟價值。又 如,郁金香感染郁金香碎色病毒(Tulip breabing pirus , TBV)后形成的各種雜色郁金香的觀 賞價值遠高于單色花。對這樣的植物病害,人們不僅不會設法去控制,反而會對此加以開發、利 用,使其產生更高的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