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已過,正值小麥播種關鍵時節,但受近期持續陰雨天氣影響,我省大部土壤出現濕度偏大、部分地區農田積水情況,小麥適期播種面臨較大困難。10月9日,省農業農村廳印發了《關于小麥晚播的技術指導意見》,要求各地積極做好晚播小麥應對工作,確保既種得上、又種得好,切實穩定麥播面積,夯實明年夏糧生產基礎。
意見指出,要因地分類施策,做好晚播應對。搶排明水爭早播,對目前仍有積水的地塊,預計播期較晚,要抓緊通過疏通溝渠、挖溝排水和機械抽水等措施,及早排除積水,為盡早整地播種爭取時間。若到“小雪”(11月22日)仍不能進行整地,要及早做好免耕播種準備。
排除暗水搶時播。對田間沒有明水,但土壤水分處于飽和或過濕狀態的地塊,要結合開挖深溝,及時瀝出耕層滯水,為農機進地作業、搶時播種創造條件。若到“立冬”(11月7日)仍不能翻耕整地,可采用旋耕方式,搶時播種。
曬田散墑適時播。對土壤偏濕、能夠在適播期下限完成播種的地塊,要利用晴好天氣曬田散墑,待土壤墑情基本適宜時,抓緊機械騰茬、翻耕整地,搶時適期播種。要避免盲目搶耕搶種,造成播種質量差,影響出苗質量。
意見強調要落實關鍵措施,種好晚播小麥??茖W選用品種,以“種”補晚。由于晚播小麥生育期縮短,生產中宜選用偏早熟品種。
提高整地質量,以“好”補晚。晚播地塊要通過精細整地,切實提高整地質量,奠定良好的播種基礎。秸稈不能機械粉碎還田地塊,要及時收割移出,為散墑整地創造條件。積水時間長的地塊,土壤結構遭到破壞,適墑條件下必須進行深耕。
適當增加播量,以“密”補晚。晚播小麥冬前積溫少,分蘗不足,應適當增加播量。各地要根據不同播期、不同地塊和品種確定適宜播種量,一般每晚播2天,畝播量增加0.5公斤。同時要適當淺播,播深以3~4厘米為宜,爭取早出苗、早分蘗、多發根。
科學施足底肥,以“肥”補晚。晚播小麥應施足底肥,適當增施磷肥,促進小麥根系發育和分蘗增長。對積水時間長,要做好測土化驗分析,指導農民科學合理施肥。肥力偏低麥田適當增加前期速效養分比例。
強化分析研判。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加強與氣象部門會商,及時研判生產形勢,根據天氣變化科學調整晚播小麥應對措施,適時調度上報排水、整地、播種等信息,為科學開展工作提供依據。
強化技術指導。省18個小麥專家指導組要繼續下沉一線,全程開展技術指導。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組織農技人員進村入戶到田,面對面開展技術指導服務,通過電視廣播、短視頻、微信公眾號、發放明白紙等方式,大力宣傳指導農民落實晚播小麥關鍵技術措施,切實提高麥播質量。(來源:河南省農業農村廳官網;記者 劉婷婷)